在清朝,送葬队伍是根据满(满人还分内外八旗)、汉、臣民、官品和职称来决定的,各有各的规定,不得乱用。民国以后,这一限制被取消了。在此期间,送葬队伍往往与满族和汉族的习俗交织在一起,其形式也越来越复杂。

出殡

在老北京民间,出殡顺序大致是这样的︰

1、挽联:一个人举着上联,一个人举着下联,并排而行;如果人少而挽联多,就由一人举挽联。挽联的数目不受限制。从一对到数十对甚至数百对以上,一般都是将名人送的挽联放在最前面。

2、匾额∶是从纸火铺裱糊出来的纸匾。

3、花圈∶在官罩(罩在棺材外,挂有绣片的木框)的四角上一般都挂着名人和近亲送的花圈,其他人送的花圈和花篮由雇来的人举着。

4、纸活:为一对“引路王”、一个“打道鬼”、喷钱兽、金童(金童执幡,提炉)、灵人、厨子、老妈儿、使唤丫头、使唤小子各一个、若干抬尺头桌子(桌子上摆着绸缎衣料、金山银山、文房四宝和古玩陈设)、若干对四季花盆,其他纸火如筵席、戏出(通常糊些如《三娘教子》以表达父母养育之恩的戏剧)等。

5、松活∶有松狮子、松亭盖、松骆驼、松狗、松扎和合二仙、松扎鹤鹿同春、松扎八仙人和松扎二十四孝等等。

6、执事:北京丧礼的执事分为千三件、三半堂、五半堂、一堂、三堂和五堂等六种。

7、响器:官鼓大乐、丧鼓锣鼓、清音锣鼓、文场和西乐队。

8、僧道:穿黄袍的喇嘛,穿灰袍、披袈裟的尼姑,穿蓝袍、披法衣的道士,穿青袍、搭馒衣的男女居士,穿青袍、披袈裟的和尚。这些通常都不敲打法器。

9、送殡的亲戚和朋友。

10、孝属(死者的家人子女)。

11、大杠抬着扣有红缎绣花官罩的灵棺。

12、后拥就是把一些执事用的黄绦子连成一排,由人举着。

13、送殡的车辆前清时多用轿子和轿车,排列顺序是∶先为孝属车,再为帐房车,最后才是来宾车。

通常,出殡行列到了城门口后为了让出殡的队伍加快前进的速度,以便及早到达坟地,杠夫都要由64人减至32人,甚至减到24人。此时的执事都要撤销,响器只留官鼓大乐和和尚各一班。松活和纸活只烧一部分,而一般的送殡中的亲戚和朋友也在此处鞠躬离开。

至于贫户,出殡行列就非常简单了。老北京人用“八个人,一杆尺,五个和尚一堆纸”来形容极贫困户的发丧者。这些特别贫困的人家发丧时,仅用八名杠夫和一个杠头将薄皮子材一抬就算完事。比这稍微好点的不过有几个吹鼓手(北京人称为“得儿拉呜”)而已。亡者的孝属在中间,送殡的亲友则随后,再后边由8个或16个杠夫抬着灵棺。棺材上面盖着一面绣有花的“过棺罩片”,在灵棺前面和后面扎上一二个由近亲们送来的花圈,出殡队伍的最后面有一二辆拉着送殡女眷的四轮马车或人力车(“洋车”、“三轮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