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土葬

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一共有20个字,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讲产业兴旺是重点,似乎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当然,大家也认可百姓生活富裕才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

不过,生活富裕的含义,不仅仅表现在物质层面,还应该表现在精神层面,即所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正是如此,乡村振兴战略才对居住环境、乡风文明,社会治理有具体的要求。

显而易见,生活富裕的精神层面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选择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价值观决定的。所以,社会治理需要发挥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也莫不如此。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在判断究竟什么是对社会治理有效的价值观等非正式制度时,往往找不到尺度,尤其容易忽略社会存在的差异性。反映在操作层面,就是习惯于对复杂的事情进行简单化处理,实行一刀切,从而使治理效果受到影响。

近年来,关于农村殡葬改革的呼声很高,而且各地也在积极推进,改革的方向也基本上定了,那就是取消土葬,全面推进火葬,同时,建立公墓区,有的地方免费,有的地方需要收取墓地费用。北大的吴飞教授则认为,全面执行火葬,完全摈弃土葬,是缺乏人情味的,是对逝者的一种不尊重,少了一种“入土为安”的气息,而且有的地方虽然选择了火葬,但实际上还是沿用土葬的模式,只不过是花费更多的钱来火化。

土葬是我国延续几千年的殡葬方式,王侯将相和平民百姓基本上都是如此,只有极少数人会选择火葬。我国推行火葬里程碑意义的事,是1956年4月27日的《倡议实行火葬》“宣言”,从那以后,倡导火葬就逐步开始了,基本上是先在城镇执行,然后逐步扩展至农村。如今,农村实行火葬建公墓区也成了一种趋势,有的地方甚至强制执行,这也引发了一些矛盾点。

农村推行火葬的主要原因

减少占用耕地资源。原来农村实行土葬时,一定程度上会占用一些耕地,在山区农村还稍微好些,大多数会安葬在山上,而一些平原地区,那么就避免不了要占用耕地。推行火葬的话,占用耕地的现象会稍微好些,特别是集中安置时,可以节省不少土地,这也是推行火葬的主要因素之一。

摒弃封建迷信。在古代,土葬是很正常的事,那时觉得人去世后进行土葬,是比较接地气的,相当于个体生命周期的一个轮回,也有着入土为安的想法,往往会进行厚葬,像古代的帝王,更是弄得劳民伤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些革命家想着要推翻古代的土葬,不能再迷信,所以就逐步推行火葬,这种方式也是现在正在推行的。

减少瘟疫现象。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真正到年纪老去的,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可也有不少人是由于其他因素去世的,这也容易出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其体内容易出现多种病毒,进行土葬时,有的病菌无法除掉,甚至释放在周边的土壤中,给健康人群带来不利影响。这就跟地块中的农作物一样,出现病虫害的秸秆,直接丢弃在地里时,来年还会有病虫害,如果收集起来集中烧了,反而容易减少病虫害出现的概率。

在农村推行火葬为何阻力很大

农民思想观念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农村实行土葬,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农民本身有土地,家里有老人去世后,自然性的会选择土葬。如果现在让老人完全接受火葬,有的老农民会想不通,会认为人去世后,不能“留全尸”,觉得这是对逝者的不尊重。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农民,对新事物、新观念也是可以接受的,很多时候并没有那么传统,如果真的是站在农民角度考虑的,那么一些农民不会那么排斥。有的地方说是要给农民减少负担,可实际上只是要求火葬,把骨灰放在盒子里,然后其他流程一样是按照土葬的来的,结果下来也没发现省钱,土地资源也似乎没有明显改变。

未尊重农民个人意愿,采取极端措施。如果领导者把农民放在对立面,那么不管做什么,都会有很大的阻力,农民虽然话语权不高,但很多时候也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少数地区在推行火葬时,执行“一刀切”的方式,有的地方还会把已经安葬了的人挖出来,然后进行火葬,这种操作将心比心,恐怕是难以接受的,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推行火葬,应当尊重农民,如果农民暂时还不能接受的,那就得逐步引导,这样才能避免激化矛盾。

殡葬硬件设施配套不足。2021年6月18日在民政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张贞德介绍,殡仪馆、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等殡葬设施是保障群众基本殡葬需求的重要载体,也是殡葬改革能否顺利推行的重要保障。目前,殡葬设施建设短板问题十分突出,全国尚有五分之一左右实行火葬的县(市、区)没有殡仪馆,现有殡仪馆设施设备老化,亟需改造提升。此外,城市地区公益性安葬设施短缺,大多数县级以上城区没有公益性公墓。农村地区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和运维缺乏制度性保障,部分地方散埋乱葬问题严重。现有1532个经营性公墓,平均到每个县市不足1个,由于受城市规划、土地供应、“邻避”效应等影响,殡葬设施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殡葬改革该如何改?

尊重自然规律,不强制执行火葬。殡葬改革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既要有利于自然环境,又要让民心稳定,让老百姓满意。实事也再次证明一刀切、运动式的殡葬改革不会成功!实际上,对环境友好型的不只是火葬,比如进行深葬,在地里深埋2米以上的地方,不留混凝土坟头,这样上面的耕地还可以继续耕作,对环境也不会造成破坏。

为农民着想,合理引导。很多农民没有那么多想法,谁真心对自己,自己也会认真对他人,在推行火葬时,如果能够提前与农民沟通,把相关情况讲清楚,特别是一些流程,或者牵涉到费用的地方,不要有其他的“套路”,而且做到表里如一,那么农民自然会信任,也不会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从各地反馈的情况看,只要真正为农民着想的,而且给农民多种选择的,其效果反而会超预期。

总之,在农村无论是推行土葬还是火葬,终究要“以人为本”,要让农民当家做主,一些方针政策,也要充分调研并取得农民的认可。很多时候,一些矛盾点的出现,不是农民不执行,而是很多事情没有提前理清楚。吴教授作为哲学系的教授,其呼吁恢复土葬,并不是要以土葬的方式进行厚葬,而是觉得强行推行火葬是不妥的,还有改善的地方,实际上,无论土葬还是火葬,都有利弊,只不过我们要从中寻找一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