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的殓服。旧称禭服。中国古代重视丧葬礼仪,先小殓(换上寿衣),后大殓(入棺埋葬)。通常身分越高,小殓衣衾越多、越贵重。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缀玉面罩、缀玉衣服等特殊寿衣。汉代皇帝和贵族的玉衣由此而来,并分为金、银、铜缕玉衣3个等级。玉衣制度由魏文帝曹丕颁《薄葬诏》后,于黄初三年(222)废除。

天顺祥寿衣

其实这是我国的个传统文化。在古代,寿衣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有人为了给长辈添件寿衣,需要辛辛苦苦赚钱才能买得起寿衣。为了以后不再过这样穷苦的日子,普通人家都会努力攒些积蓄,给长辈添上件寿衣,祈求可以保佑自己。

近代汉族寿衣沿用清代冬衣配法,有衣5件、帽1顶、鞋1双,另有衾枕。外衣以绸为面料。大多绣五蝠捧寿图案。寿衣颜色,般为蓝、褐色,年轻妇女用红、粉或葱白色。此外,还配以被褥,通常铺黄、盖白(意为铺金盖银),被面常绣“八仙”。少数乡村还沿用这类寿衣,但多数农村和城市移风易俗,办丧事般给死者穿整齐干净的日常生活服装,习惯上仍称寿衣。

做寿衣般要在古历闰年做,因古历闰年比平年多个月,俗称闰年做寿衣,可以为老年人增寿。所做的布料要用棉线织的布。古时,从被褥鞋帽到内衣、外衣、袍子、鞋袜,均要女子亲手做。新时代,般人家除过做外衣,内衣和鞋帽等都从商店购买,大衣取代了袍子。

此外穿寿衣时,手臂是不能外露的。古人认为如果衣服没有遮盖住逝者,会认为这是“衣不蔽体”,衣不蔽体意思就是说人穿的衣服破破烂烂,也形容人过的穷苦。因此古人不想让自己的后世受穷,只能将衣服做的尽量长些,这个文化也直延传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