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期以后,万安公墓已经步入正轨,从环境建设到服务设施等都是当时北京公墓建设的典范。进入90年代,公墓继续得到发展,并在变革和创新方面顺应时代要求。

环境建设成为万安公墓历年来所有工作的重点。李大钊烈士陵园建立后,前往陵园参观的群众较多,应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观祭扫环境。加上公墓经营管理步人正轨,收入上开始逐步赢利,于是有了各项新的硬件设施的建设。

公墓大门南侧建立了陵园服务部,就是现在的公墓业务室;骨灰堂二层小楼和原来奠基石后的青石牌楼组成骨灰存放小院;骨灰堂南侧开辟了骨灰祭奠区。

1990年开始筹划建筑骨灰亭和骨灰长廊,采用古建筑亭廊式样,位置在公墓的木区与土区靠围墙的地方。1993年骨灰亭(命名为“敬安亭”,著名书法家康殷先生题写)和骨灰长廊正式建成和投入使用,可以存放骨灰1400余份,

存放年限可达20年,价格也适中,很受群众欢迎。后来北京殡葬业很多单位都修建有这样的亭或廊、墙等,不仅可以存放骨灰,而且可以美化环境。1996年,1400余个骨灰存放格位全部售密。

经上级批准和市财政拨款,1994年下半年开始翻建李大钊烈士陵园,1995年4月土建工程结束,同时开始重新设计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7月正式对外开放。1993年以后,公墓的服务对象已经不限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而是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公墓每年的墓地建设数量基本维持在每年300- 400个,而可使用的土地也在逐年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