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墓,《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公共坟地(区别于一姓一家的坟地)”。公墓的起源应该是比较早的,即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已出现,那时候没有家族姓氏,部落成员死后,葬在一起,并举行一定的丧葬仪式。

但随着人类的发展,进人私有制以后,开始出现了以一家一姓为单位的墓地。“公墓”一词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也较早,《周礼·春官》上说:“梧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但是这里所指的公墓是在原始社会解体之后出现的,如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来的统治者的墓地,均是商王及其族属的墓地,应该说这是族葬的一种,不能算公墓。

进人封建时代后墓地更加发达,一个庞大的家族按传统的昭穆制度排列数代乃至几十代人的坟地。但封建时代也有公墓,这就是国家或地方官绅出面为贫困无葬地的人死后建立的慈善性质的义地。另有一种公墓是大都市地区的义园义地,也为慈善性质,但这种墓地主要是在安葬对象上给予地域上的限制,如老北京的义园义地,隶属于各地方会馆或行业会馆,只安葬客死在这里的家乡人。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墓,是指有相当设施和管理规模,并不以姓氏和地域为安葬限制的公共坟地。这种公墓的出现,是近现代以来的事情。现代公墓的出现,其首要的条件是打破封建的家族观念。

由此而言,中国公墓的产生,应该说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大。中国开关以后,西方文化侵人,19世纪末,外国人率先在上海建立“万国殡仪馆”,后来又有了著名的万国公墓。《北平香山万安公墓章程》中也说:“椎公墓之组织,其制创自欧西,实较吾华族葬为完备。”在1940年修订过的《章程》中说得更明白:“欧美墓制,感行极早,吾国南疆粤沪创之于前,今则华北成其后,爰本斯意建此公墓,实为应时之切要,以供求之适应,不容稍缓者也。”因此,为区别于古代的公墓,我们将这种近现代以来出现的公墓称之为“现代公墓”。